金華地處浙江省中部,素有“三面環山夾一川,盆地錯落涵三江”的地貌特征。金華市自然資源(林業)部門15年如一日堅定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書寫擴面提質抓“增綠”、嚴守紅線抓“守綠”、聚焦產業抓“活綠”、助力扶貧抓“富綠”四篇文章,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金華特色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代林業發展路子。2015年以來,金華市已連續5年在省對市林業考核中獲優。
生態建設“高顏值”
相比2005年,金華市森林資源實現了“三增”:森林覆蓋率提高了0.9個百分點,達到61.34%(國標),居全省前列;森林蓄積增加2000多萬立方米,達到3912萬立方米,年均增幅約6%;闊葉林和混交林面積、喬木林每公頃蓄積均穩步提升,為金華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支撐。
大尺度推進森林城市群建設。2019年,金華市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首個地市級森林城市群建設,并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為國家級試點,創成國家森林城市4個,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并實現省級森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復函以及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通過評審三個縣級全覆蓋。2020年,金華計劃3年投資21.58億元打造“十大名山公園”,“山色如黛、翠幕如蓋,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現代都市區風采初顯。
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美化。15年來,金華市累計造林更新80萬畝,森林撫育222萬畝;新增平原林木面積24.8萬畝,平原區林木覆蓋率達21%以上;建成“一村萬樹”示范村85個、推進村1074個。去冬今春,金華舉全市之力推進新增百萬畝國土綠化行動,一季度造林進度全省第一,實現國土綠化的“開門紅”。
大跨度打造浙中生態廊道彩色林帶。2017年以來,多層次、高標準打造金華江兩岸彩色林帶200多公里,彩色森林4萬畝,新增自然保護地17處,全力打造“金彩三江、風華水岸”浙中最美生態走廊;近4年新植珍貴樹1090萬株,建設珍貴彩色森林77.6萬畝,實現“蓄寶于地、藏富于民”。
生態保護“高要求”
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筑牢國土綠色屏障,打好森林“災害防控、鐵腕執法”組合拳,全面提升“守青山、護綠水”的管護水平。
嚴守自然保護地“紅線”。15年來,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2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省級12處,國家級濕地公園1處、省級1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處、省級5處,省級地質公園1處,現有國家、省重要濕地7處,其中濕地公園數量居全省首位。
筑牢“國土生態屏障”。15年來,金華市公益林和天然林建設布局日趨優化,財政投入逐年加大,林分質量穩步提高,公益林效益充分顯現。經3次擴面,擴增省級公益林面積186.2萬畝,省級以上公益林面積達487.8萬畝,占林地的46.5%,補償標準從8元/畝提高到33元/畝,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補償資金超10億元,惠及近百萬農民。
織密森林資源“安全網”。強化野生動物保護,建立浙江省最健全的市、縣(市、區)兩級專職管理隊伍,依托金華動物園專業力量設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每年救護數量超30種200多只(條);建立省級疫病監測站3個。近年來金華市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發生率均處歷史低位,森林公安機關“利劍出鞘”,依法從嚴打擊各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有力維護森林資源安全。
生態產業“高質量”
2019年,金華市林業總產值達810.6億元,居浙江省第三位,是“十二五”期末的1.58倍,連續5年同比增長10%以上。
傳統產業轉型步伐加快。聚焦提升花卉苗木、木本糧油、干鮮果等主導產業,培育省級現代林業示范區15個、精品園28個?;井a業規模達33.12萬畝,產值超54億元。已連續舉辦12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和17屆中國(金華)花卉苗木交易會,其中義烏森博會已成為中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性林業盛會。
森林康養等新業態蓬勃發展。2019年,金華市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4521.7萬人次,產值88.4億元。已連續舉辦浙江省森林休閑養生節6屆,培育森林特色小鎮9個、森林人家46個,打造古樹名木主題公園79個,修復森林古道66條;建成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38個、全國生態文化村(基地)7個,數量居浙江省首位。
林改激發林業發展活力。推廣林地流轉全國試點“浦江模式”,培育農民林業合作社309家、入社農戶1.53萬多人,面積22萬多畝;培育家庭林場220個(其中浙江省示范性家庭林場31家),經營林地3萬多畝;發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31本,涉及林地1330余畝;推廣多種林權抵押貸款模式,努力破解林權抵押貸款難題,持續喚醒“沉睡的山林”向“活的資產”轉變。
生態扶貧“高精準”
金華深入實施勞務分配精準到人到戶、生態補償精準到人到戶和科技服務精準到人到戶“三項精準”行動,靶向幫扶林農林企,助力鄉村振興。
創造就業“消滅一批”。依托487萬畝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40處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創造了2000余個管理和公益性崗位,優先吸納當地貧困人員參與護林防火,增加勞務性收入。如磐安縣優先選聘36名貧困人員就地轉化為生態護林員,年工資達上萬元,實現了“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的愿望。
生態補償“惠及一批”。金華“水好”全國有名。為破解金華市區飲用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保護”與“發展”難題,金華市政府于2010年出臺了功能區“產業扶貧、政策惠民、搬遷脫貧”生態補償政策,累計籌集補償資金5.04億元,扶持人工造林、光伏扶貧等生態產業項目491個,生態移民3000余人,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養老保險以及居家養老補助等普惠資金1.05億元,穩步走出了一條水源保護與精準扶貧的共贏之路。
智力幫扶“鞏固一批”??椇昧旨纪茝V、技術服務和科技示范“三張網”,聘任林業專家128名、鄉鎮林技員603名,培育省級“鄉土專家”14名;推廣“一畝山萬元錢”林業創新模式41.5萬畝,為200多戶山區貧困戶量身定制脫貧方案,把林下土地資源變成“菜籃子”“肉盤子”“藥園子”,以林業科技支撐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了由“人工輸血”向“自身造血”的轉變。
新時代、新方位、新目標,金華將堅定踐行“兩山”理念,“干”字當頭,堅定不移打好“生態牌”、走好“生態路”、吃好“生態飯”,以“水滴石穿”的韌勁,精雕細琢好這顆全省大花園的最美“綠心”,用拼搏實干續寫好“兩山”這篇大文章,為浙江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貢獻力量。